我校举办“世界历史视域下文明互鉴研讨会”

为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系列重要论述,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历史研究和学科发展,8月11日,由我校世界中古史研究所主办的“世界历史视域下文明互鉴研讨会”在长春召开。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会长、天津师范大学刘景华教授,吉林大学“匡亚明学者”张广翔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学院博士生导师戴宇教授以及来自校内外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我校副校长邬志辉教授,社科处副处长关丰富,历史文学院院长董灏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杨善玲,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彦辉教授,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所长张强教授及相关学科师生出席。会议由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王云龙教授主持。

在开幕式上,邬志辉副校长从历史沿革、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介绍了我校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壮阔历程。他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世界历史发展相结合的理论结晶,是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时代趋势和世界历史规律性变化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当代世界最先进的历史认识论与历史方法论。深入学习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系列重要论述,有助于开辟我国世界历史研究的新境界,切实增强我国世界历史研究引领国际学术研究方向的能力和设置国际学术研究议题的能力。刘景华教授深情回顾了与东师老一辈史学家的交往点滴,高度赞扬了东师世界史学科的光荣传荣与斐然成就。他结合当下时代背景,阐释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战略意义、学术意义和社会意义,展望了文明互鉴研究的广阔前景。董灏智院长详细介绍了历史文化学院的学科建设与研究前沿导向,提出了将区域视角和全球视角相结合的文明互鉴研究思路,并从明确规划、凝练选题、理论突破等方面提出实施建议。

在研讨阶段,刘景华教授基于自身学术视野论述了人类文明的不同生成类型,概述了世界历史上文明兴起的四波浪潮,评述了文明兴替的规律与特质。戴宇教授以日本近代以来的“欧化”与“国粹”为主旨,梳理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文化西鉴与周期性回归交替过程中所处的历史环境与标志性特征呈现,揭示了其中的动因、得失与启示。张强教授梳理了文明互鉴研究之于世界史学科的意义与价值,就文明互鉴的理论言说与方法论建构进行了展望。与会专家学者和博士生从文明交流互鉴的学术视角,分别阐释了中英经济和文化比较、俄国的欧亚主义思想、国家治理视域下的拜占庭法律特点及意义、日本借鉴外部文明的历史逻辑等议题。

专家学者还就文明交流互鉴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充分研讨,积极为壮大文明交流互鉴研究学术共同体与相关学术成果“走出去”建言献策。


(撰稿: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沈倬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