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寰

朱寰教授,男,汉族,1926年1月12日出生于辽宁省瓦房店市复州湾农村。中共党员。1948年8月入解放区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学习历史学。1951年9月15日留校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系主任、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和世界中古史研究所所长,被任命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等职务。1986年被国家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历史学科组成员,曾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会世界历史学科评审委员,中国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朱寰先生从事世界历史学研究工作六十余载,矢志史学,勤勤恳恳,为我国世界历史学科尤其是世界中古史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1959—1961年,主编新中国第一部世界中古史大学教材(《世界通史·中古分册》)。1990—1993年,第二部世界史大学教材《世界史》(六卷本)出版,朱寰先生主持了古代史编下卷即中古史卷的编撰工作。两部书体现了我国世界历史学科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两部教材先后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等学校文科优秀教材一等奖。1996年,朱寰先生主编的《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出版,该著作于1998年12月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该书于200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文科研究生教材。此外还主编《欧罗巴文明》(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简明俄国史》(上海外国语出版社1987年版)等十余部著作。译著有苏联著名史学家科斯敏斯基《中世纪史》、斯卡兹金《中世纪史》(第二卷)、谢缅诺夫《世界中世纪史》、拉夫连季《往年纪事》(《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和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图等。发表文章百余篇。

朱寰先生在世界历史的科学研究方面,尤为重视比较研究,既以恢宏的视野对人类历史作全面考察,从而把握世界历史的总体性和联系性,同时又对某些特定国家、事件和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其成果具有锐敏、深邃、探微烛幽的特点。例如对15-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综合研究以及对俄罗斯历史的具体考察,都体现了这种深刻的学术思想。其科学研究成果体现综合研究思想的有《亚欧封建经济形态比较研究》、《世界历史与比较研究之我见》(载《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略论中古时代的君权与教权》(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体现个案研究的有《哥伦布的生平及其远航》(载《历史教学》1958年第3期)、《哥伦布及其时代》(载《世界史论集》东北师范大学丛书第5辑1981年)、《论古代罗斯国家的起源》(载《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1期)、《莫斯科国家封建土地制度的变革》(载《历史研究》1984年第2期)等。

为了推进比较研究,朱寰先生在近几年来承担了三项国家重要工作:一是在东北师范大学创立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并创办《文明比较研究》杂志(2000年1月正式发刊);二是主持 “九·五”国家重点项目——《亚欧诸国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近期出版),这一项目集中了国内世界史、中国史相关专业领域老、中、青三代专家,对于亚欧主要国家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展开全方位、多视角的整合性研究;三是目前正在主持“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主持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编写教材项目”之一:《世界古代史》教材的编写工作。这部大学教材的编写是从人类起源开始,经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直到15世纪末封建制社会衰亡为止,包括整个上古和中古世界在内几百万年的历史。

朱寰先生热爱教育事业,从教六十多年来一直壁立于教学前沿,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所培养的本科生难以计数,培养硕士研究生35名、博士研究生35名,其中大部分都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骨干,有的成为国家高级领导干部。朱寰先生在教学和科学研究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赞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荣誉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二等奖和吉林英才奖章;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