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文讲坛·俄国史系列讲座”圆满举行

2024年11月1日—15日,由东北师范大学世界中古史研究所主办的“敬文讲坛·俄国史系列讲座”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获得圆满成功。此次讲座邀请到了国内俄国史(苏联史)研究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陕西师范大学赵旭黎教授、周厚琴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谷继坤副教授、复旦大学李振文青年副研究员。讲座由唐艳凤副教授主持,共举行6场,线上线下累计800余人(次)参会。

11月1日,周厚琴老师作了题为“英美史学界的古罗斯研究:知识传统与学术转型”的讲座。首先对俄国中世纪、基辅罗斯与古罗斯的学术术语进行界定,梳理了英美史学界古罗斯研究的学术脉络。其次介绍英美学者古罗斯研究的学术路径深受帝俄史学和苏联史学的影响。20世纪不同阶段的斯拉夫裔移民史学家为英美学者古罗斯研究作出了贡献,其中俄裔史学家以欧亚主义学派为代表,输送了帝俄史学和苏联史学的古罗斯研究成果,乌裔史学家以普里察克为代表,为英美学界提供了反帝俄史学和苏联史学的另一种叙事。最后提出20世纪英美古罗斯研究基于拜占庭研究范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以斯拉芬伯格为代表,英美的古罗斯研究呈现出“全球转向”的学术转型。

11月5日,谷继坤老师作了题为“俄罗斯档案馆查找中共党史与区域国别类档案的心得体会——以个人查档经历为中心”的讲座。首先以自身经历为例向各位师生详细介绍了查档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整理档案馆馆藏信息、介绍信的开具、与档案馆进行电话或信件沟通的时间与技巧等。其次介绍俄罗斯联邦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俄罗斯国家现代史档案馆以及彼尔姆等地方档案馆的基本馆藏及档案获取方式。其中,俄罗斯国家现代史档案馆藏有大量中共党史档案,来访者可以通过扫描、拍照或刻录光盘等方式来获取档案。最后以中共党史研究为例介绍如何利用档案进行议题设置和开展学术研究。

11月15日上午,赵旭黎老师在线下会场作了题为“高校历史系俄语教学与俄国史论文写作——以余粮收集制译名问题为例”的讲座。首先从世界史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开题,指出俄国史与俄语分属史学、文学门类,搭建起二者间的桥梁是未来世界史发展的趋势,“世界史+外语”的教学模式利于推进世界史和外语学科的发展。随后就如何提高俄国史学生的俄语水平提出鼓励俄语专业本科生跨考世界史、加大力度进行硕博生二外俄语教学、进一步训练俄语生的翻译能力等建议。同时指出,俄国史论文写作对俄语教学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增加俄语课程的课时;二是增设俄汉互译课程;三是教师应重点关注词汇的多义性问题;四是加强学生的视听说技能训练。最后以《错译的“余粮收集制”与国内学界对苏联史的误读》为例,指出余粮收集制译名存在逻辑悖论,应译为“粮食摊派制”。

11月15日下午,李振文老师带来题为“15-19世纪俄国村社土地和租税分配制度的演变”的讲座。首先,通过介绍村社的概念与内涵、俄国农奴制村社的形成与特点作为背景知识,指出形成于17世纪的农奴制村社,不仅与农民打交道,同时也与政府打交道,村社土地在法律上属于地主但实际受村社控制的“二重性”的鲜明特点。继而李老师深入剖析了俄国村社各种分配方式的历史演变,对索哈征税制、维吉摊派制与夹格洛制都进行了详细地阐释,特别对夹格洛的内涵进行了辨析。“夹格洛”是莫斯科公国时期国家直接税的统称,后有多重含义,可以指一对具有劳动能力的夫妻,还可指他们耕种的土地。最后李老师介绍了1861年农民改革后村社分配土地和租税的方式,提及影响村社分配的因素以及改革后土地重分的方式。

11月16日上午,李振文作了题为《俄国村社的基本原则及其对农民婚姻家庭的影响》的学术报告。首先以18世纪末俄国村社中的一场婚姻纠纷案作为报告的开场,根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总结出俄国村社具有家长制、联合性、劳动的基本原则。他指出,在传统的农民社会中,具有严格等级性的父权制家庭是占主导的家庭组织形式,村社由农民家庭组成,自然也带有家长制的印记,而农村生活的封闭性和自治性、村社土地占有与重分制度、村社租税分摊制度和连环保制度构成了村社联合性的前提。俄国农民家庭与村社遵循同样的劳动原则,劳动是财产的基础,劳动能力决定社会地位。其次,基于村社上述特征分析了村社对农民家庭生活的影响,并进一步挖掘这些影响机制所反映的农民与村社之间的关系。

11月16日下午,赵旭黎老师作了题为“争夺基层:苏联集体化前村社与村苏维埃的博弈及其结果”的讲座。首先以丰富的实证材料为基础,系统梳理了苏联集体化前村社与村苏维埃从共生到分离的博弈历程。指出布尔什维克于1918年设立村苏维埃以取代传统村社,但早期村苏维埃实际依附于村社,两者形成“共生”关系,自1924年合并苏维埃运动后,村苏维埃才逐渐从村社中剥离。其次,通过将村社与村苏维埃在作用、资金、会议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对比指出,在集体化前村社与村苏维埃的博弈中村社一直占据优势,直到1928年开始苏联政府对村社进行持续打压,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逆转,村社最终在集体化浪潮中被强制取消。最后指出村社与村苏维埃之间的关系是农民与布尔什维克关系的缩影,集体化前村社在博弈中的胜利、村社与村苏维埃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布尔什维克的思想根源是村社被取消的主要原因。


“敬文讲坛”为纪念朱寰先生而创立。俄国史是朱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次“俄国史系列讲座”旨在向先生致敬,厚植深厚学术传统,宏扬教育家精神。系列讲座收效显著,首先,讲座内容涵盖中外学术史、原始文献(档案)的查阅与解读、俄语翻译能力的提升、核心议题的深耕与新解,提出研究俄国村社等问题的方法论,展现俄国史研究的学术前沿。其次,加强了中外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我校客座教授波兰学者马雷克·扬科维亚克参与多场讲座,与主讲嘉宾多次深入交流,并与陕西师范大学黑海研究中心建立起学术联系。再次,与会学者拟建立“俄国三农问题”工作坊,定期讨论“俄国村社”等学术问题,推动世界中古史领域的学术研究。


(撰稿:王文硕 徐轶安 谭金昕 程佳怡 曾依程 )